欢迎来到中国航空航天化工网 !
客服电话:010 - 8273 1800
航化网手机端
微信小程序
当前位置:航化首页 > 航化资讯 > 合金
美国科研团队近日在《科学》期刊发表新型铜基合金研究成果。该材料在800℃高温环境下仍保持1120MPa屈服强度,较普通碳钢(700MPa)提升60%,同时保留铜合金的高导电特性,为极端工况设备制造提供新选择。
韩国浦项科技大学材料团队近日成功研制出具有宽温域稳定性的镍基高熵合金。该材料在-196℃至600℃极端温度区间内同步实现高强度与高韧性,突破了传统金属材料在温度剧烈变化时性能衰减的技术瓶颈。
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突破性的钛铝合金,它能在-269°C到+127°C的前所未有的温度范围内保持超弹性。这项创新可以彻底改变一些行业,如极端条件下的太空探索和对灵活性要求极高的医疗技术。
铝合金和镁合金等轻质金属材料在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广泛应用,但其性能发挥和安全服役常因腐蚀失效而受限。在装备轻量化浪潮中,铝镁合金材料既要“身轻如燕”又要“百毒不侵”,对防腐技术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这类材料的传统保护涂层仅能被动防护,一旦受损,不仅失效,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局部腐蚀。如何让涂层更智能、主动地应对腐蚀已成为行业关注的重要课题。
钛合金因其密度小、比强度高、抗腐蚀性强等特性,在飞机发动机、桨毂等关键部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誉为“轻量级大力士”。
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金属氢化物储氢新技术。该技术使用钛铁合金作为储氢材料,在反复吸放氢数千次后效率仅降低5%—10%,成本为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
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种新方法,可以制造出更坚固的金属,用于发电涡轮机等极端环境中。通过使用 3D 打印和中子技术分析金属,他们发现热处理可以降低金属内部的应力,使其更加耐用。
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与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合作,成功改进了一种名为“互锁超表面”的新型连接技术。这项技术利用形状记忆合金(如镍钛合金)作为基础材料,与传统的螺栓和黏合剂相比,显著提升了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材料与设计》杂志上,被认为将革新航空航天、机器人以及生物医疗设备制造中的机械设计。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王智团队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Upadrasta Ramamurty团队合作,研究揭示了均匀β相韧带分布对双相片层组织钛合金的高温断裂行为和疲劳行为的影响机理。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魏炳波团队在中国空间站开展的高性能难熔合金研究,近期成功取得了多项空间材料凝固制备科学新发现,获取了难熔合金熔体的关键热物理性质,有力推动了难熔合金从地面研究向外太空研究的拓展,为我国空间材料科学理论研究、新型高性能的难熔合金材料制备等提供了重要基础。